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 古老猶太教的教養智慧(2)
The Blessing of a Skinned Knee

4.磨破膝蓋的福分】

      P099如果你想要孩子成長,請收回你的權力

n           當孩子還是小嬰兒時,我們細心照料吃喝拉撒大小事。我們確保他們不致挨餓或口渴,並提供持續的保護和照料。不過當孩子長大時,我們就得放手,不再前面開路並滿足他們各種願望。藉者給予機會經歷若干風險,以及任由他們做出一些輕率魯莽的決定,我們就教了他們如何面對生活的曲折坎坷。只有這條路才能讓子女長成獨當一面的成年人。要是我們因應要求,繼續行使奇蹟,將會不當地減慢子女力量的發展。

      P100 害怕和自由,同情及膽小

n           父母之所以急於過度保護孩子,乃是根源於害怕。害怕陌生人、街道、網際網路、大賣場等。害怕子女沒有被邀請到合適的派對,或是被合適的學校錄取。擔心安全、性交、疾病和毒品。

n           所謂保護,真正的涵義是讓孩子自己處理危機,而不是為他們摒ㄅㄧㄥˋ擋各種風險,過分擔心差別待遇,而不讓孩子走過街區,可能造成重度的意識障礙。

n           佛洛伊德說,精神分系的目標很平實:把精神的苦悶扭轉成普通的不愉快。猶太教義指出,所有人一生都應該追求建立middot(字面上是「尺度」或是良好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中的一項就承受情緒低落的能力。處理的大部分父母卻認為,子女應該免於「普通的不愉快」,受到保護而不必感到難過、生氣、害怕、挫折、失望的情緒。根據正統心理學家、親職教育專家米利安阿達汗(Miriam Adahan)的說法,孩童需要機會來懂得情緒的「波動模式」。如果家長急於解除子女的苦惱,他們就得不到機會知道自己可以有所承受和復原,

n           猶太教要我們保持喜樂。父母每天應該花20分鐘來想想子女的教育,這既是下限,也是上限!如果你當天擔憂子女超過20分鐘,就不是以恰當的精神實行養育孩子的誡命。猶太教要我們不單是要有所成就和成長,更要能樂在其中。

n           通常,操心的父母就養出操心的孩子,他們把世間看成是可怕而難以抵抗的。最後一點,要是你的配偶、子女的老師或是成年友人告訴你:「我不懂你為什麼這麼擔心。在我看來,小孩好的很」時,你可能需要稍事放鬆,並開始採行一天20分鐘守則了。

n           若干父母似乎擁有一種憂慮吸塵器,一但變空就得馬上填滿。很會找到一件要緊的事情來擔心,並讓它佔據一大段時間,他所擔心的狀況一解除,就會四下搜索,再找個新的來取代。

      P108 外面就是叢林,不是嗎?

n           不需爭辯,今天的世界本來就比我們所成長的環境危險的多,且沒有人可以讓七歲的孩童在無人看管下,在自家附近游蕩一整個夏天。

n           我們之所以害怕孩子自己出門,有一部分是因為媒體的搧風點火,為了整取觀眾的收視,最吸引注意,最觸動我們危機感的故事逐漸受到渲染。

n           根據統計,暴力犯罪很少無故或無預警發生,而且,許多兒童是在子女監護權糾紛中被家族成員綁架的,被陌生人綁走的則很少。

      P111懼怕媒體

n           看待媒體的態度大致分成兩派:一派是「管他的,大家都這麼做」,一派是全然禁止。兩者都是某種形式的欺騙,前一種為了防範粗野不堪的性或暴力的意象讓你孩子沉浸在無法形成見解的經驗裡,而有所欺騙。後一派則為了樂趣和彼此關係而加以矇騙,因為許多小學所遵行的社會潮流,根據的都是從媒體上所得知的事情。

n           媒體給孩子提供極為豐富的文化財富、簡單的愉悅和具有宣洩性的口頭禪。一旦你決定了子女所要閱讀或玩賞的東西,就別取笑它的形式或內容。在讓他們觀看電視泡沫劇時,你卻坐在旁邊,對藝術、女權主義或政治層面指指點點來釋放自己的矛盾情緒,這樣不妥當,只會使你的子女恥於自己天真率性的品味,令他們掃興,而對你起反感。

      P122 教會孩子不因疼痛而驚慌

n           幼童依賴父母的臉部表情或姿勢,來調整自己情緒低落的程度。假使兒童不舒服,且看到媽媽為此而驚慌,他就懂得自己應該啼哭;如果她同情淡冷靜,他就傾向於迅速復原。把孩童日常的疼痛,看成是生活中可料想且無預警的一部分,是阻止他們把小事鬧大的有效辦法,造就良好的人格特質(middot)是一輩子的過程,可以藉著自己保持平靜,幫助孩子變的較為冷靜且自立。

5.渴望的福分:養成孩子感恩的態度】

      「凡是擁有一百的人,還會想要兩百。」這種人有可能是家長。感恩並非天然形成,而是後天教養的。

      P126對不當事物的欲求會是好的嗎?

n           所有人天生就賦有善的衝動(yetzer tov)和惡的衝動(yetzer hara),及攻擊性、具有破壞性潛力的衝動,具有顯著的價值。<塔木德>說,惡的衝動是相當好的,因為它構成自我們若干最強有力的特質。像是好奇、雄心以及熱望,全是得自於yetzer hara的能量。少了它,就不會有婚姻、受孕,也不會有任何家庭和事業的成立。

n           <塔木德>的教示則為:假使父母對子死的哀求和苦求加以限制,而要求他們表現出良好行為的話,子女終究是會變的較不貪心、較懂得感謝的-感受會與行為相伴。

n           家長不能也不該設法去除孩子的欲求。相反的,我們得教孩子怎麼糾正自己的欲求,禮貌地接受「不」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福分。

      P129 講求的是帶領,而不是容許

n           你在否決孩子無數個請求方面,擁有更大的根據:你是在教導自制,提供端正他惡念的練習機會,以及加強他感恩的能耐。

n           當你否決孩子的要求時,他難免會火大地頂撞你,他會說你沒心腸、愚笨、壞心腸,會說自己生錯了地方。設法別回應這些抱怨,這是孩子的惡念在發言,你可以尊重他的熱情,但不必太看重它的話,他有權認為你是被誤導、甚至是不懷好意的,他有權決的忿怒,卻無權任意指責所處的情境。

n           如果子女繼續乞求、哭訴或要求,你的態度更要堅定。設法用雖然一詞起始你的語句。盡管你不帶指責地接納他的欲求,你還是得在某個時間點上說:「我知道你想要籃球鞋,但這件事到此為止,我們別再討論了」假使他不肯安靜下來,就讓他清楚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要是你繼續提喬丹籃球這件事,電視方面的優待就取消。」

n           一般非正統派的猶太人,並不持守週六不花費的規矩。不過,假如你想在自己和子女心中養成珍惜並減少慾望的話,以下是可能會有所助益的作法:

u          設法別讓逛賣場成為你家最頻繁的外出活動。考慮一下拜訪親友、逛逛公園、博物館、圖書館,或是代之以在附近散散步。

u          避免常常談論到,你有多想擁有在電視廣告中看到的東西。

u          假使你真正指的想要,就別用需要一詞。

u          留意自己有多常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對他人事物的羨慕。

u          別讓郵購型錄堆疊起來:也別讓孩子看到你花費許多時間在翻閱型錄或瀏覽購物網站。

u          教導子女用金錢以外的方式來延續滿足感。

n           一切事物都具有同等的份量,沒有哪一件事絕對重要的。孩童越快得到所想要的,就越快將之耗盡,並轉到下一個慾望。

6.勞動的福分:在家事中發現聖潔火花】

      P150 做家事除了能培養孩子對他人的責任感之外,還能養成他們求生的技能。藉著從小教給孩子負責的習慣,我們為他們所培養的信心,在長大時便可以面對更加棘手的挑戰。而且幫助家務會培養自尊心:父母堅持讓孩子處理家務,等於讓他們懂得,他們不只被愛護,而且還受到需要。

      P167 停止嘮ㄌㄠˊ叨,開始要求貫徹

n           工作完成時,不必興高采烈地大加誇獎。要是你沒有分寸,那麼以後每次孩子做事時 就會期待熱烈的讚賞。抓住他們表現良好的時機,對他們說聲謝謝你。稱讚他們的努力:「謝謝你們,女兒,都設想的很周到。我可以看出,你們倆在媽媽回來接你們之前有多努力地收拾房間。很棒呢。」

n           兒童多半是「混合的多元」集於一身,於是你會發現,他們在某天或某星期樂於幫忙、有責任感,隔天或隔週卻非常懶惰。目標與其設定在每次都有條不紊ㄨㄣˋ地合作,不如以大體上樂於幫助的模式為原則。

n           請牢記:太多的外在獎勵會減弱內心的動機。有時候,摸摸頭、為微笑就是足夠的獎勵。我觀察過許多優秀的老師,他們都懂得,嚴厲地瞪一眼、權力的被撤銷都可以是有效的逞罰。當每星期小孩完成家事時,父母可以選擇延後一小時睡覺,以及觀看他所喜愛的TV做為獎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柯TT 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