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投資報酬率的基本架構

無風險利率(k1),另一個是風險溢酬(k2)。
預期報酬率(K)=無風險利率(k1)+風險溢酬(k2)
無風險利率
  當知道資金有資金成本,在做風險性投資前,一定要先考慮,做這項風險性投資的報酬率,是否比無風險利率還高?如果投資人是以自有資金投資,在投資前一定會先評估:如果投資股票或基金,報酬會不會高於郵局或臺灣銀行這些不會倒的金融機構的一年期定存?投資人所要求的期望投資報酬率,一定要高於臺灣銀行或郵局的利率。
  或者,認為臺灣銀行或郵局的定存利率太低,如果轉投資政府公債,利率會不會較高?這時,無風險利率就是政府公債的殖利率。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考量可能面臨的政治風險,一般會以債信評等較高國家的公債,做為無風險利率的指標,而美國政府公債就是不錯的衡量標竿。
 現今,一般投資人的資金不再像以前那麼封閉,不會以台灣政府公債的利率,或比台灣更低的日本公債做為無風險利率的標竿。只要從台灣資金大舉投資海外公債,或購買壽險公司的連動債產品,就可看出其中端倪。
  所以,用美國的政府公債做為無風險利率的指標,應該是目前投資大眾比較能認可的標的。
風險溢酬
  投資人在投入風險性投資時,期望的報酬率必須高於資金成本,同時還必須有所補貼,才可進行投資活動。所謂補貼,就是投資學上所說的風險溢酬(risk premium),也稱為風險貼水。有了風險溢酬後,這樣的投資對個人才有誘因。
  回到資金成本的概念,如果以融資買進股票的投資人,就必須將融資的資金成本6%至7%放入考量,只有在期望的報酬率能夠打敗融資的資金成本時,才可以做融資。如果投資不幸套牢,就必須考慮是否能用這檔股票長期所賺取的現金股息,做為償還融資利息及其他成本的基礎。
  投資決策前必須先有如此的準備─在沒想到贏之前,必須先想到虧損的後果。可是一般投資人在進入投資市場前,一定是先有賺大錢的夢想,並未考量如果虧損或套牢的後果,而貿然行事。
  總而言之,決定投資的期望報酬必須要包括兩個因素,無風險利率以及風險溢酬。
  至於風險溢酬要如何評估?我們會在本篇第三章深入探討。

更多的出版及活動訊息,請上商周出版部落格:http://bwp25007008.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柯TT 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