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bYvUDQ5PY
絲路 http://www.chinaandrome.org/Simplified/silkroad/beginning_files/image005.jpg
敦煌 http://www.chinaandrome.org/Simplified/silkroad/religion_files/image003.jpg
絲路通商 http://www.chinaandrome.org/Simplified/silkroad/prelude_files/image003.jpg
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現在的西安)為起點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或洛陽到玉門關、陽關。(西漢時期由張騫開闢。[3])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西漢開闢)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東漢開闢)
吃的枇杷
張騫通西域,從公元前138年出行到公元前126年返回,用了13年時間。
但是其中的十多年裡並不在路上,而是在往返酒泉某地時,被匈奴所羈留,大部分時間是在匈奴度過的。「率日行百里。」相當於今天41公里左右,一天走8小時。從長安到敦煌,約1800公里,4300多漢里,一般需要40多天時間。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 ,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以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邊塞詩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通過對古戰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在唐代邊塞詩中,多以漢朝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