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建興】
前言台灣對於少子化問題一直束手無策,事實上在先進國家,透過有利的政策,
已成功阻擋這場可怕的災害,為此《今周刊》參酌國內外各界專家意見,
試圖為台灣人口問題把脈,擬定最適合國人的「催生大計」……
台灣是全球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但綜觀世界各國,台灣卻是少數仍無法有效遏阻危機惡化,而讓出生率持續下滑的國度。因此,如何找出讓台灣生育率止跌回穩的良方,已成為政府和全民的當務之急。
《今周刊》在參酌歐、美、日等各國人口政策文獻,以及行政院經建會提出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同時走訪了人口相關學者、立委、政務委員等十數位專家的意見,為台灣的人口問題把脈,理出包括文化、職場、經濟及其他等四大藥方,希望能為搶救台灣人口理出頭緒。
文化藥方/男女共「育」值得效法首先,多數學者認為,台灣對於生育歷程存有許多錯誤觀念,而成了生兒育女的一大障礙,因此,要挽救台灣「失落的人口」,就得要從「觀念」徹底改革。這包括推廣男女共育、揚棄傳統生子思惟以及建立兒童為國家公共財的新觀念。
根據世界各國研究,男性對家務貢獻越多,或照顧小孩時間越多的國家,生育率越高,如生育率高的美國,男性照顧小孩的時間,就遠高於生育率低的日本和西班牙。反觀台灣,據行政院「社會發展趨勢調查」顯示,除了生子外,做家事、照顧家人和教養子女的重擔也多半落在女性身上,其中十五歲以上女性的家事參與率高達七五%以上,男生則只有三成多。
「顯見台灣育兒觀念仍存有男女勞務不均的狀況,這將導致女性寧可選擇不生!」對於提升台灣人的生育率,民進黨立委黃淑英則十分強調男女共「育」觀念。她以自己在國外時接觸的一位生物科技男性副總裁為例,就曾經為了照顧孩子,雖然貴為高階主管,仍請了半年育嬰假,「現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在上任前也請了育嬰假,實在值得台灣男人效法。」
值得一提的是,歐美各國為了提升人口,早已將「兒童」視為國家重要資產,不但願意投注資源培育,更建立全國人民共同扶養的觀念。對此,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則認為,台灣人目前還存有孩子為私有財的觀念,生養全由自己,因此他呼籲國人應該改變觀念,將孩子視為公共財,生養之際除了考慮私人,也應有為國家整體利益著想的觀念。
目前歐美國家的生育率普遍高於亞洲,主要是歐美各國盛行的非婚生子主義,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亞洲根本不普遍。以台灣為例,非婚生子率三.九%,與西歐和北歐各國動輒四、五成的比率相去甚遠,這除了台灣人的觀念保守外,更由於非婚生下的子女在戶籍登記就有層層難關,落後的文化和法令制度,讓國人不敢輕易嘗試。
職場藥方/確保生育婦女重返職場育有六名子女的期貨天王、力武電機董事長張松允,就是一個對於生兒育女觀念徹底改革的經典個案。張松允表示,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生兒育女的他,很早就認為生兒育女是國民應替國家盡的義務,因此他強調,若有能力,能生幾個就該生幾個,於是張松允一直力行多產政策,在和前妻生了兩個孩子之後,後來又和現任太太生了四個孩子。由於歷經婚變,曾一度對婚姻存疑,但他和現任夫人皆能接受非婚生子,因此張松允的第二次婚姻,是直到和女朋友生完了四個孩子才結的。
除了觀念的改革,女性工作權未能獲得保障,亦是台灣女性不敢生子的主因。
根據台大社會系學者暨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的研究,在歐美國家,新生兒母親有四三%會在三個月內重返職場,而在一年內重回工作崗位的有六九%,三年的更高達八六%。反觀台灣,據主計處公布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因生育而離職後又重返職場的婦女卻只有六%,因此讓女性在育兒和工作間能取得平衡,是台灣極須努力的目標。
今年三十二歲的孕婦張家誼就有慘痛經驗:「公司人事部門在知道我懷孕後,就交給我一封預先寫好的辭職信,要我照抄、簽名、寫上日期。我沒有馬上做,就被主管吼。」張家誼表示,迫於無奈,她最後只好放棄,因為公司的氣氛對她非常不友善。
「除了保障工作權,生育期間的彈性工時制度,亦值得台灣採用!」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李美玲就以瑞典為例,瑞典政府因允許夫婦以部分時間繼續工作,使得該國的總生育率從一.五的低點回升至一.九...
《今周刊》688期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