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思考技術

  • 作者:尼爾登.邦德
  • 出版社:大是文化
  •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9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333291
  •  

    l   P012                迫不得以的必要是發明之母,也是解決辦法之母。迫於環境,一種對人生的精明而敏銳的觀察,一種猶太人稱為yiddish kop(字面意義即「猶太腦」)的做法應運而生,「猶太腦」既非一種手段,也不是一種知識系統,它只是問題的累積,達到最低限「臨界質量」,進而引發人們對所謂不可能,進行一種知性、存在性的探討過程。「猶太腦」代表一個轉淚點,你本已萬念俱灰,能在這個點上重拾生機、鼓勇再戰。它是一種特異能力,能讓走投無路的你旋乾轉坤,反將你的對手。它讓你拒絕陷你於下風的傳統思考,讓你自我重整,成為一位奇智百出的大師。

    l   P015                在局外人眼中,我們因困於習慣型態與禮俗常規,而無法見及的解決辦法,換言之,先入為主、使人受騙的美學概念所不能左右的解決辦法,往往簡單的甚至到可笑的地步。想達到猶太腦的境界,主要靠的不是知識,而是經由超越某種無知。

    l   P046                猶太人有一句老話: 「一個已經停的錶,比一個或快或慢的錶要好;因為它至少每天可以兩次正確報時!」你如果受困於某種思考型態,永遠無法清明見及現實、文件或主張。若處於這種狀況,你不如根本不去追求答案,反而好些。

    l   P050                「天才」的定義:猶太文學傳統中,有一種最常淪為諷刺對象的人物,就是「天才」:所謂天才,最佳的定義是:耽溺於自己心靈之美的人。這人沉醉於自己的心靈之美,每一項思考莫不自然而然與此絲絲密合,於是感到大惑不解:何以外在世界竟如此難以賞識他的才智、他超人一等的美學感知能力。這樣的人就此沉淪在自身一套哲理的迷宮內,永遠找著出路與答案,但他們找到的,事實上既不能引領他們脫困,也不能為他們帶來答案。天才最常犯、也最嚴重的錯誤,就是發展出一種與外在世界幾乎全無關連的、自我中心的邏輯。天才總認定知識是靜態的,認定只需從自己的心靈中,已能選出最具美感、最渾然天成的選項,整個宇宙會據此而調適。

    l   P055                『問好問題』:1944年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拉比(Isidor Isaac Rabi)被譽為實驗物理之父,在接受訪問談到他的成就時說,他的一切完全歸功於母親。他說:「當我們放學時,所有的母親都會問他們的孩子,那天在學校學了甚麼。我母親不同。他會問,『你今天在班上問了甚麼問題?』」一個成功與一個不成功的學生,兩者之間有一項基本差異:前者常是在整個問題背景關係之內了解一個問題,後者則專注於問題本身。面對考驗時,一旦任何一項參數有變,後者將無力解決問題。

    l   P065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正要。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能夠提出問題的人,是善於思考的人。」

    l   P075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架構重組非常重要,因為它能暴露顯而易見的晦暗成份。且以以下一則猶太傳統故事為例:有個年輕人,在他父親開的店裡工作時,抓到一名員工偷店裡的東西。這年輕人找上他父親,告知這次事件,並問父親:「我們該怎麼處置這人?」「給他加薪吧。」他父親不假思索地答道。「加薪?」年輕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既偷東西,一定是賺得不夠。」做父親的解釋說。年輕人以為父親一定會採取逞罰措施,不可能反而獎勵這員工。但他父親對情事的了解,或許反映了一種敏感的現實觀。經過這次事件的架構重組,一名好員工保住了工作,原本不敷用的工資也獲得調升。店東的兒子受邏輯美學之惑,認定逞罰是必由之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柯TT 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