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2)

 

第一章:M型社會來了

l   P048 舊模式的經濟理論不管用雖說社會結構已經產生了戲劇上的變化,但是置身變化漩渦中的大多數人,卻完全沒有發現此一變化之大。我們現在就是處在這種狀況之下。當結構產生變化的時候;既往指標無法說明的現象會一個接一個浮出檯面。以日本經濟狀況的其中一個現象為例,中國特需產業的支撐下,日本的GDP往上成長、股價開始上揚,景氣看起來好像是好轉了,但是通貨緊縮的情形並未明顯解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續縮水,大家的生活未見充裕,反而更為艱苦。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的現象為什麼大家感覺得到,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原因究竟何在?簡單來說,就是之前我們常掛在嘴邊談論的經濟、社會常識,在現今的社會已經開始不管用了絕大多數的人都把經濟低迷的情況,認為是不景氣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不景氣的概念來自景氣循環說。通貨緊縮是在廣泛的供給狀態下,因供過於求,而造成物價滑落企業營收短少,而造成經濟蕭條。在金流方面,則是貨幣量少於物品流通量的狀態。現在的情形是,錢嘩啦啦地響,貨卻不流通。現在是經濟體系不吸收金錢的時代了。理有由三:第一、視貨物為非必要品的高齡人口增加(人口分布的變化)第二、既有的生產方式轉成庫存非必要的及時生產方式(法人部分的變化)第三、因為對未來感到不安,認為掌握金錢比擁有物質更重要的消費者心理作祟(個人部分的變化)不以經濟學為前提的狀況,而以這三種相互重疊的現象,發生在現在的社會了。再擴大以世界性的經濟動向來看,也會明白二十世紀的經濟學常識,已經完全不適用於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現在所發生的通貨緊縮現象,就是受第一個新因素經濟無國界影響所造成的。經濟無國界化之後,金流、物流可以很簡單越過國境而來,來自全世界價廉物美的物品就會流入原本產品價格很高的地方。所以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我們現在所說的通貨緊縮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通貨緊縮,而只是物價正常化的過程」。 如果要更進一步加以注釋的話,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計算依據也有問題。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根據購買同等級產品時的價格(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來計算的,但是數位化、高科技化卻很容易變成拉低物價指數的壓刀。EX原本三十萬畫素的數位相機,進步到五百萬畫素,價格卻只有原來的一半時,指數根基即會大幅鬆動。因此從物價指數來看的話,數位化也是造成通貨緊縮的要因之一。了解這其實只是經濟無國界化及數位化所形成的價格正常化的過程,他們就應該知道不管怎麼等待景氣復甦,都無法阻止價格滑落的趨勢,同時也明白通貨膨脹目標論等等根本是無稽之談。現在手上握有鈔票的人大都是高齡者。在少子高齡化的社會裡,不管提供多少貨幣,都不會被經濟體系所吸收。如果政府不提出大幅改變現在的建築基準法、稅制,以廉價重建無障礙住宅等等完善的配套政策,高齡者的儲蓄將不會流入市場

l   P052 景氣還在長期衰退」: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低利和不景氣是相關的。尤其是對五十歲以上的人而言,低利是讓他們感覺不景氣的最大原因,這也直截了當顯示了現代人的錯誤理解,認為不景氣才導致降息,這是從前的經濟學理論現在日本擁有1400兆日元的個人金融資產,升息會使景氣變佳。降息只是救濟銀行及一部分企業,這是提供者的邏輯。只要將利息提高一個百分點個人部份的收入就可以增加14兆日元。如果能夠維持一般百分之四至五的利息水平,一年就有五十兆至七十兆日元的熱錢流入市場。這比政府部門所端出的景氣對策有效多了三百大企業的經常利益ordinary profit,從2002年度起連增三年因此很多經濟學家及評論家就一派輕鬆認為日本經濟已經進入上升局面。但是2004年度,經常利益超過一千億日元以上的六十家企業中、成長百分比較高的二十家企業,其中有十八家都是在中國特需產業的影響下,才能夠大幅成長。因此增加利潤的是特需,而非日本的經濟真的變強了。中國經濟本身有極高的風險度,大家不能期待此一特需產業能夠穩定持續發展

l   P058 欠一屁股債的政府日經平均股價從20004月起,就在12000日元上下盤旋。到20058月突破關口glass ceiling9月因小泉所率領的自民黨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而超過13000日元,11月更勁揚到15000日元大關。但是今後股價是不是還會持續攀升,則不可預測。日本股價之所以能夠上升的最大因素,是因為以美國資金為主力,進行國際分散投資的外國投資家們,把資金轉向了日本。他們把世界分成美國、歐洲、亞洲、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如中歐,中南美洲等新興開發國家等數個區域,再把資金依比例投入這些地區。例如,美國市場占所有資金的50%、歐洲占20%、亞洲占20%、新興市場占10%等。這些投資家們先定了投資資金的分配比例後,再交由各領域的專家進行投資。其中投入亞洲的資金,由於印尼、菲律賓等國家政局不安,這些投資家迴避東南亞市場,而又因為中國的股票市場有極高的風險,他們才不得不把對亞洲的資金轉向日本。另外,美國人對小泉純一郎首相改革的印象非常良好,再加上小泉所屬的自民黨在選舉中表現亮麗,也吸引了美國資金的投入。但是,如果股價超過了16000日元,這些資金的投資標的就會從儲金、債券轉為股票,屆時國債就有可能暴跌。金錢具有流動性(投資家有強烈追逐利息的取向),這些錢將曾逐漸移向國外收益率較高的國家。2005年有18兆日元流向國外,就是因為日元貶值的關係個人投資者應該會把資金從儲蓄轉到股市,股價便會一口氣往上揚升。外國投資家就會相準這個時機,大賣股票賺取確定可得的利潤(個人投資者即成了犧牲者)。而這個時機也一定會帶動利息或利率的加碼提升,因為這個時候國債的收益率也必須調升對日本而言,最糟糕的劇本就是國債暴跌。把國債、地方債、短期債務、財投債做個加總,政府在2004年度的債務餘額超過了一千兆日元因此支撐此一債務的國債一旦暴跌,日本國家財政就會破產。屆時很難說不會發生和阿根廷國債2001年底無法償債的相同事件,並引發年率高達四位數字的超嚴重通貨膨脹,迫使日本政府發布金融緊急措施,封鎖存款。從日本稅收及歲出的變化來看,稅收自九○年代初即持續減少。2005年度,因為中國特需而增加了些許,但是從整體的趨勢來看,日本的稅收可以說銳減所有的指標都顯示,日本在1990年代就已經進入長期衰退但是政府卻未認清這個事實,把經濟的低迷誤認為是泡沫經濟崩毀,是景氣的問題,於是就企圖利用發行公債刺激景氣,為企業紓困,結果造成歲出的擴大。這些龐大的債務,將來都必須由全國人民買單

l   P064 八成人口中低收入進入長期衰退之後,日本的社會結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至九○年代中期,日本每一世代的平均所得都是往上增加,但是從1998年起即轉為減少。2003年每一世代的平均所得更下滑至580萬日元。這十年裡,每一世代的平均所得減少了15%,也就是80萬日元美國在雷根革命(雷根革命的名言:「不要再把一切問題的解決都寄望政府。政府正是問題之所在。」

l   P071 邁人M型社會的證據

n   非正式員工增加。加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因裁員等等原因,讓正式員工減少了。派遣員工、自由業者等非正式員工的增加,所造成的正式員工和非正式員工之間的薪資等級落差,和所得階層兩極化有密切的關係和正式員工相較,非正式員工的所得較低

n   年功序列主義的崩潰年輕時雖然是低層或中下階層,但是所得會隨著年齡上升,而以中上階級退休的生涯已經不再適用。我們從年功賃金(日本企業的雇用體系主要有兩個特徵,一是終身雇用制(長期雇用),一是年功賃金制(按資歷調薪俸))曲線的鈍化,解讀到的是如果工作不順利,終其一生都是中下階級的上班族增加了。以前企業的價值取決於收益、資產等現在的價值,但是邁入新經濟時代,也就是邁入開拓者時代之後,企業的價值是由可占領多少將來的地盤」(Territory而決定。就是該企業在新發現的新經濟大陸裡,可擁有多少的土地。因此一個企業現在雖然還沒有什麼價值,但是只要讓人看到它未來的前瞻性,並預期可孕育的土地,資金即會呈倍數轉動,即使目前收益並不大,財源仍會滾滾而來。20042月,淘兒唱片城倒閉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實淘兒的收益能力及銷售成績還相當不錯,但是蘋果電腦的i.Pod一推出,股東就把臉轉到另一方,對淘兒不理不睬。因此就算還在持續成長的企業,一旦失安旦失去了讓人期待的未來也會突然死亡。新經濟大陸中,還有許多未開發的土地,所以以IT企業創業者為首的億萬富翁一個接一個誕生。其實不僅是創業者,連可以配股、分股的一般職員也一樣可以成為億萬富翁。所以在現今的日本經濟結構之下,要擠進富裕階層要比從前容易多現存的企業也因為職員離開公司自行創業,或者被其它的公司以高薪挖角,而不能不升會做事的員工薪水。在M字型左側的低所得階層雖然不斷擴大,但是相對在右側的高所得階層也不斷向右、向高收入的方向移動,今後左右兩側貧富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美國也體驗過中產階級社會的崩潰及經濟衰退。事實上,二次大戰結束後至1970年初,美國所營造的中產階級社會形象這段時間,美國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平均的。但是進入七○年代後,中產階級崩潰,低所得者層增加、平均收入減少的同時,高所得者層的年收入提升,於是M型社會形成美國發現新經濟大陸的企業一個接一個誕生了。美國因為早一步發現新經濟,所以成功地徹底開放市場,並藉資訊高科技產業有效改變產業結構,讓平均薪資1995年之後開始上升。現在美國的所得差距兩極化的現象依然存在,但是中低階層的收入,已經足夠讓中低階層過著相當富足的生活。美國已經是個生活者大國了。美國的失業率曾經高達接近10%,但是20年後,卻降至和日本幾乎一樣的數字。日本就好像在美國屁股後面一路追趕,連社會的結構也急速邁入M型社會。美國在中產階級社會崩潰之後,花20年的時間,才恢復經濟力,並改善失業率。由這個經驗來看,日本人的收入下降、經濟低迷的情形,最少會再持續20年。

 

l   P083 改革機會只有現在:日本現在的狀況,卻比三十年前的美國更為嚴重。因為日本還必須面對史無前例的少子高齡化社會,以及因錯誤財政政策所造成的巨額國家債款。如果政府持續錯誤的財政支出,勢必會讓國民的負擔更為沈重、經濟陷入更長期的衰退,甚至國家會有破產的危險。總之,受到少子高齡化的影響,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比大多數人所想的都還嚴重。日本的中位數年齡(現在活著的人的年齡中央值)戰後快速往上衝1990年,日本即把其它先進國家拋在後頭,成為全世界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如果照這個趨勢再發展下去,到了2025年,日本的中位數年齡預估會超過50歲。也就是說,假設全體國民的人數為一百人,讓小嬰孩到高齡者,順著年齡排排坐,坐在正中央的第五十個或第五十一個人的年齡就超過了五十歲。除了日本之外,沒有一個國家的中位數年齡超過五十歲,其中美國更是未滿四十歲。到比較偏僻的城鎮或鄉村走一趟,會發現幾乎看不到年輕人,有些地方甚至只有老人家進出,不禁令人慨嘆日本是個暮氣沉沉、完全沒有活力的的國家。日本一旦中位數年齡超過了五十歲,當然也就失去創造新產業的活力,經濟力自然就更加衰退何況日本的社會從2005年起就邁入自然人口減少的社會,這個時間比政府預期的還早了二年。因為日本不僅高年齡者的人數增加了,連總人口數都減少了。易言之,日本已經開始體驗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曾經體驗過的社會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該如何籌措年金、醫療保險費用等不斷增加的社會保險費用,以照顧、撫養高齡者。換句話說,平均每兩個工作人口就必須撫養一位老人假設政府用的是公共投資每年都比前一年減少4%,其它歲出也比前一年減少3.5%2012年之前,分階段將消費稅提高到15%的改革方案,2012年之前,就可讓PB取得均衡。當然,消費稅一提高,就會加重生計負擔,到了2010年,光是消費稅,政府就可以有74兆的稅收,也就是每一個國民平均負擔為62萬日元。之後如果繼續維持基本收支的均衡,估計二十年後的消費稅累計入庫為560兆日元,每一個國民的平均負擔是470萬日元。但是,假設政府為了兌現選舉所開出的支票,而先行改革的話,結果將更為悲慘。如果政府不提高消費稅,又在2010年之前,逐年以1.8%的比例削減公共投資,2010年之後的削減的比例為2%,而其它歲出部分也以逐年2%的比例減少,那麼國家基本開支就只有惡化一途,到了2025年,PB甚至會跌至負34。此後想要讓PB恢復均衡是再也不可能的了。屆時人民生活不下去,社會當然就會陷入混亂。最糟糕的劇本就是世代鬥爭。年輕人拒付年金、不繳社會保險費,完全捨棄高齡者以世界史的觀念來看,日本的繁榮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金磚四國(BRICs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發表音類似英文的磚塊(brick),加上土耳其、越南、泰國等新興國家,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一個個像昔日的日本一樣有活力的國家將陸續登場,當日本優越的技術遭到快速模仿之後,之後,日本要維持優勢將越來越困難。這為日本招來了長期衰退的困境,不過日本企業本身自己也有加速衰退的趨勢。因為國內的年輕人才太少,優秀的人才都流到國外工廠、研究單位去了。結果就讓日本成了一個空殼子,無法讓長期衰退趨勢踩煞車。日文「中國特需」一詞其實是轉自於「韓戰特需」:是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投降後,經濟、民生凋敝,百廢待舉,但1952年爆發「韓戰」,美軍以日本為後勤補給基地,向日本調度支援戰事的「特別需求」龐大,使得日本發了戰爭財,經濟因而復興、起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柯TT 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