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方式」與「肢體語言」比文字溝通更重要
|
根據亞伯特.莫納比恩(Albert Mehnabian)的調查顯示,如果你在社交場合與一位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寒暄,對方對你說話內容的印象只佔百分之七,其餘百分之九十三的印象來自你的表達方式與肢體語言,也就是非文字方式的溝通。 在面對面的互動中,只有一小部分的理解是藉由文字語言溝通,可能你對這個數字沒有深切的體認;然而,幾千年來,在以文字做為溝通工具之前,肢體語言是溝通的必要管道,大部分時間且是唯一管道。 觀看默劇或早期的無聲電影,可以發現,人們藉由豐富生動的非文字溝通,依然深刻了解劇情而深受感動,可見人類有足夠能力以肢體語言作為溝通之媒介。你的行為、舉止──面部表情、手勢、姿勢和其他活動,不斷地傳遞出訊息及你情緒律動的線索。解讀非文字方式的溝通語言,再試著感受他人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要增強你的非文字溝通解讀能力,可以試著在看電視時,關掉聲音,僅憑畫面人物之表情動作、口形、場景,揣測中間的互動關係及劇情,是非常有趣又有效的練習;在日常生活中的比手劃腳,以默劇方式表演劇情,則是良好的肢體表達演練。
不同文化的肢體語言 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因為習俗文化的影響,身體語言表達的方式、涵蓋的意義也不同,風格更是迥異。 例如: ★在印度某些地方,點頭表示不同意而非同意,輕輕搖頭卻表示同意,如果你不明白而會錯意,做起生意來可就麻煩了。 ★日本人很懂得控制他們的身體語言。他們在白天工作時很少會有大笑以及豐富的表情、動作,否則被視為失禮。往往平靜冷淡的表情和不置可否無動於衷的表現,令人難以捉摸其實真感受。 ★有些地方,女性與異性交談時,眼睛要下垂,否則表示向別人挑逗。但在另一些地區的風俗,垂下眼睛表示缺乏安全感,不可靠、善變的。 ★法國人和朋友見面,除了握手、互相親吻是禮貌之一,大家司空見慣。但大多數英語系國家,朋友見面,只有互相介紹、點頭、微笑即可,特別熟稔親密者,才有擁抱親頰動作。 ★在那不勒斯,身體語言的應用更是多采多姿,族人見面時,會做出各種不同的手勢及表達情意的動作。 對於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於他們身體語言的意義了解,有助於彼此的溝通;此外,入境隨俗,到不同的地方旅行、拜訪時,更需研究他們的溝通模式及特殊表達風格,這是一種對於人群的尊重,真誠地尊重其文化禮俗是人際交流的成功要件。 不同文化、不同地區的身體語言,其表現大多是不自覺的,因為他們已習以為常。 而一般不自覺的身體語言,常在溝通過程中,隨時展現,例如: P *感到興趣或興奮時,瞳孔會放大。 P *對某人說話內容越來越投入,深度興趣時,身體慢慢向前傾。 P *緊張的時候,豎起肩膀、握緊雙手、臉部肌肉收縮。 P *猶豫不決時摸著鼻子。 P *對事情不甚肯定時半遮著嘴巴。 P *不耐煩、沒耐心時左顧右盼,玩弄手上的筆。 P *沒興趣時全身鬆垮在椅背上,或交叉雙腿,搖晃上面的腿。 P *全神貫注精神集中時,會把頭傾向一方。 另一方面,自覺性的身體語言是為了表達某些意念或目的,刻意藉由身體語言引起注意,達到傳達訊息的目的。 此外,臉部是視覺的重心,在溝通的肢體語言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最容易表達也最快速引發回應的部分。臉上的表情包括口形、嘴巴的律動,口角上下,眼睛的轉動,眼神正邪、正眼或斜眼看人、眉毛的角度、眉毛的揚抑、鼻子的動靜,皆可藉由綜合判斷,反映出一個人的情緒。例如悲傷、快樂、憤怒、仇視、懷疑等等。
|
柯TT 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