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論是地產或是投資,這位香港富豪始終有著一定的堅持,包括三十年來,香港地產不知翻了幾番,他身為香港樓王,卻始終住在麥當勞道上,一棟外觀略嫌老舊的大樓裡;也不管他身價多了幾個「零」,但身上西裝永遠都是同一位老師傅所製作,沒有名牌。說儉樸或許矯情,但與許多香港富豪生活相比,絕對談不上奢華。

日前,這位富豪以不公開的方式,將他八十二年來的拚搏人生,請香港作家梁鳳儀主筆,寫成四百多頁的回憶錄,在香港,人稱四叔(編按:他在家中排行老四)的李兆基仍然不改低調本色,因此這本回憶錄僅限私人珍藏,至今並未公開發售,他只分送給親朋好友,《今周刊》透過管道取得,並且得到四叔的同意,在台灣首次獨家公開。


/從黃金商人到地產大亨/看準資產保值與香港潛力 逆勢操作

李兆基是廣東順德人,和幾位著名的香港商人包括壹傳媒老闆黎智英、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同鄉,李兆基的成長環境不錯,從小家裡就開金鋪,他從六歲起,就被父親要求到「鋪頭」學習,練就一番看家好本領。

小小年紀的他,能一眼看出黃金的成色高低,從不失手,當時已是全順德黃金市場的高手,因此靠著精準的黃金買賣,讓他獲利豐厚;此外,他還懂得「熔金」的好本事,也就是把收到的黃金重新熔爐,設計多款小巧好看的成品,在當時單調貧乏的金市裡,很得市場喜愛,從小就展現市場行銷的功力。

但李兆基志不僅此,十八歲那年,他帶著口袋僅有的一千港幣,和一身黃金交易的本領,踏上香港的土地。當時的香港銀樓,幾乎都聚集在中環文咸東街一帶,到現在,這裡還留有許多老銀樓,其實就是李兆基在香港的發跡地。他很快在這裡,為自己攢到了一小筆財富。當時正值文革時期,父親李介甫列為地主階級,財物被充公,李兆基賺來的第一桶金,剛好解決家中燃眉之急。

李兆基在回憶錄裡談及賺錢之道,他說,「要大富,必先成小富。因為第一筆財富最重要,有了它作為踏腳石,即是錢搵錢(錢滾錢),才易於成功。」

四叔就是奉行這個原則,他拿著賺到的第一筆財富,事業就此展開。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在黃金外匯上賺到了錢,但隨著金價起起伏伏,反而讓他參透了金錢的價值,他認為實體的資產才能長久保值,因此,儘管在金融市場獲利,但他卻做了逆勢的決定:進軍地產。

二十九歲那年,他和後來都在香港商場上頗負盛名的兩位好友郭得勝、馮景禧共同成立「永業公司」,這是這位香港樓王在地產業的「起灶厝」;五年後,原班人馬再成立「新鴻基企業」,新鴻基至今還是香港地產業響叮噹的公司,香港名宅「凱旋門」就是代表作。四叔雖然後來個人因故退出新鴻基,但恆基與新鴻基兩家公司在業務上還是常有合作,例如香港地標國金中心就是雙方合蓋。


/從合夥經營到獨立創業/更積極獵地 帶兒子一起去「看地盤」

淡出新鴻基後,四十四歲,是李兆基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因為這一年,四叔終於開創真正屬於自己的王國──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正式誕生。

成立之初,當時的香港經濟還令人有些擔心,但李兆基看準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動盪結束後,香港經濟將會快速起飛,大舉在市場上購地。在市況仍然紛亂的局勢下,只有少數地產公司敢像恆基一樣大動作,他說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因此當時的經營策略就是「地照買,樓照起」,同時「製成品(蓋好的成屋)照賣」。

恆基地產的知名度與出售的樓盤,此時開始大量在香港地產業湧現,一九八一年,香港股市大牛市啟動,李兆基看準時機,利用借殼模式將恆基推上市,從此身價三級跳,達到十億元港幣,正式躋身香港前十大富豪之列。

回憶錄中形容李兆基一路的發跡過程說,「七○年代是李兆基的成長期,八○年代是李兆基的發達期,九○年代之後則是高峰期」,上市之後的恆基,比起之前還要更積極獵地,手上握有的樓盤隨時都在二十個以上。李兆基的兒子李家誠接受採訪時曾經說過,「從小最常和爸爸進行的『親子活動』,就是看地盤(建築工地)」,當時的李兆基事業版圖還不像現在驚人,勉強擠得出一點點閒暇時間,因此看完地盤,父子還會相偕上茶餐廳,大啖豆腐花、羊扒等平民美食,李兆基說,這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這一點,和差不多同時期崛起的台灣地產老闆頗為相似,台灣三重幫第二代林鴻聯也曾說過,從小就是跟著父親聯邦建設董事長林榮三到處看地,幾乎成為父子間最重要的交流時光。

如果說三重幫是台灣地產業的巨擘,那麼香港地產界也有所謂「四大天王」,香港媒體曾以此評論這四大富豪:「長江實業」李嘉誠雄才大略,「新鴻基」郭得勝穩健有為,「新世界發展」鄭裕彤勇氣過人,「恆基地產」李兆基則是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說李兆基「眼光遠大,先聲奪人」絕不為過,因為八○年代之後的恆基地產,確實一路勢如破竹,最多時,手上樓盤超過一百個,在彈丸之地的香港,這個數字相當嚇人。

但不同於商場上爾虞我詐的廝殺,這位地產大哥大卻有一股仗義性格,和一般商人認錢不認人很不一樣。


/從奮力拚搏到懂得讓利/「留一手讓對方踩」 寧不賺錢回饋客戶

例如他常教兒子,「必要時要『預留一手』」,意思是說,要留一些空間,讓對手「踩過來」。這話不是隨便說說,幾十年來,他的恆基地產幾乎和香港各大小地產公司都合作過,因此四叔又被稱為「百搭地王」,換句話說,四叔在市場上鮮少惡言相向,他幾乎沒有敵人,人人都可合作,大家一起賺錢。

又例如,常關注香港新聞的人可能都會注意到,新鴻基的郭家三兄弟,常有一些家族紛爭,四叔雖然退出新鴻基多時,但以三兄弟的「父執輩」身分,李兆基好幾次扮演過調停者,只是四叔從未對外說過,也看得出為人確有令人服氣的一面。

在香港商場拚搏多年,李兆基有幾件事,令所有香港市民都印象深刻。

○四年時,李兆基的個人公司用非常漂亮的價格,簽署一張為期二十五年的天然氣購買合約,當時國際油價每桶二十五美元的價位,但才沒多久,油價一路狂飆,漲到每桶六十美元,按理帳面獲利驚人。

但李兆基想想,決定還是用成本價,將這紙合約出讓給他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華煤氣」,這在向來錙銖必較的香港市場引起一片譁然,「四叔竟然有錢不賺!」

根據當時香港媒體計算,二十五年下來,此舉可讓中華煤氣的所有客戶每年節省超過八億元港幣的驚人數字,但李兆基卻只對媒體淡淡地說:「便宜來,便宜去,我對得起大家。」

又例如香港目前最高價的樓盤,當屬恆基地產位在半山干德道上的「天匯」,前年他也把自己名下的權益,以低於市價的方式,轉讓給恆基地產,為恆地立刻帶來潛在獲利,對股東非常慷慨。

此外,香港房價曾在九六年時飆到最高點,當時香港政府和現在台灣類似,背負極大的高房價壓力,結果李兆基這位大哥大率先做出史無前例的「帶頭降價」之舉,把自己當時手上在新港城的樓盤,降價八%,當產業龍頭率先調降房價,瞬時也讓政府壓力頓減。

李兆基愛不愛錢?當然愛錢。但他懂得賺「長久錢」,而不是「眼前錢」,這或許是恆基王國屹立不搖的祕密之一。


/從香港樓王到亞洲股神/奉行「四大基本法」 大賺數倍出場

市場瞬息萬變,香港地盤有限,價格越飆越高,眼見地產業越來越微利,但全世界的資金卻不斷湧進香江,他順應情勢,在七十五歲這一年,利用香港金融中心的優勢,一腳踩進股市投資,但李兆基以前的想法還是沒變,地產業雖然利潤不再,但「實業」畢竟還是風險較低的產業,可以和所有公眾股東分享利益,股市風險比起樓市高出太多,因此他只用私人名義成立「兆基財經」,即使後來他獲利亮眼,被封為「亞洲股神」,但至今沒有改變他不上市的想法…【本文未完,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753期】

二十多年來,只有小學學歷的李兆基,已獲得多所大學頒授博士、院士學位,但他仍為小時候沒能多讀點書而感到遺憾。他認為「作育英才是億萬人民受惠,千萬年得益」,所以陸續捐贈了二十億港幣給多所學校,將自己的遺憾轉化成慈善。

他明白下一代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所以他喜愛與年輕人接觸,樂於分享他的處世之道與成功心得。以下是綜合幾次他對大學生演講的整理摘要: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是自古流傳至今的俗諺,我年少時就跟隨著父親做金融,在二○○四年成立「兆基財經」,運用父親傳授的金融知識,短短兩年內資產翻了四倍,那時我才知道原來自己適合的行業是「金融業」。如果想賺錢,在選擇科系時,要選讀「經濟」,畢業後加入財經界,讓自己的財富壯大,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挑選自己適合的行業及目標。

/磨難會讓人堅強/處世切記:止、定、靜、安、慮、得

年輕時買賣地產,夜以繼日地工作,要熟悉建築條例、圖則設計等,每天也得投入不少時間巡視建築工地。對我來說,地產業是從零開始,但只有「刻苦耐勞,勤奮努力,做足功課,蒐集資料」,才可以獨霸地產,我不要做單純出錢的老闆,我要做熟知公司所有細節的領導者。

人生道路上總是有很多困難,一位哲人曾說過:「只有把抱怨別人和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我在人生道路上並非一路順暢,○八年金融海嘯,財富瞬間少了一半,報章雜誌對恆基集團的未來都相當質疑。

但我真的沒擔憂過,因為我相信命運的挫折與磨難能讓人脆弱委靡,也能讓人堅強冷靜。學會堅毅不屈,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是句老話,卻讓我受用一輩子。

小時候在私塾上課,老師教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出自《禮記》大學篇)」我三十年後才領悟到真正的意涵:如果自己本錢厚,投資經商不借錢,心就定,就可以無所憂慮,就能靜;人靜頭腦就清晰,安然知所進退,最後就自然有所得。

年輕的我沒有雄心壯志要做千億富豪,帶著一千港幣到香港打拚,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不只讓生活有了著落,甚至有多餘的錢去幫助當時家中的財務困難。現在的年輕人都在溫室裡面成長,如今香港人有錢就要花,要學習「節儉是一種美德」,是很難的。

/善用槓桿四兩撥千斤/存到第一桶金後用投資錢滾錢致富

我做生意、做慈善公益,甚至做文化教育,都本著一個原則,就是「槓桿原理」。槓桿原理發揮得宜,就可以四兩撥千斤,付出少少的心力,回報卻很深遠。賺到錢千萬不要即時花光,而是要存下來,小儉致富,儲到第一個一百萬元,然後去投資,變成二、三百萬元…【本文未完,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75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柯TT Life 的頭像
    柯TT Life

    腦袋不好使! List 媽媽

    柯TT 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